最后两个月语文应该这样备考

作者: 来源: 本站整理 时间: 2018-04-16 阅读:

  对于全国各地的高三生来讲,距离高考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作为这个春天最忙的一批人,他们进入了最后的“冲刺跑”阶段,用全部的精气神,努力将分数再提上一个台阶。

  别的都好说,最讲究积累的语文科目该怎么冲刺呢?最后的两个月,还有什么备考的好方法吗?

  很多家长在高考之前,会不惜重金给孩子报各种高考冲刺班,但是这些冲刺班真的有效吗?首先,我在这里要地告诉大家,报班,报冲刺班,报那些承诺提多少多少分的高考冲刺班,乃是备考的最大误区。

  首先,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如果“冲刺”真的有效,平时谁学啊!你们得去听一个脱口秀演员讲两个小时段子就能顶得上另外一个人的十年苦读?特别是语文这一科,本来就是以见效慢著称,为什么?因为不仅高考,可以说每一场语文考试都不是对你阶段性的测试,而是对你过去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语文素养的检验。通过长期的努力,比如高中三年发奋,把初中三年比别人少读的书都补了回来,于是语文成绩上去了,这也许还能做到,但就这几十天时间实现一个质变,无异于痴人说梦。所谓“冲刺提分”不过是一件“的新衣”,只不过出于不同的心理,大家不愿意说破而已。

  好,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冲刺班都一点用都没有呢?也不尽然。有少数题目,技巧性比较强,通过短期训练是可以奏效的。尽管这样的题目已经越来越少,但毕竟还没有全部消灭,在此之前,我们还有可钻。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部分语言文字运用题和文言阅读题是比较明显的,因为这两门课我讲过,很多学生都说,方法掌握了,做错比做对难。

  语文成绩难以短期内提高,因为它考的是长期的底蕴,而作文就是最能体现底蕴的题型。更何况现在的作文冲刺班,绝大多数讲的不过是一些套和模式,万能话题,万能材料,事先准备好,甭管什么题目,往上硬扯,这就是所谓的“套作”。而我也以自己高考阅卷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现在的高考作文,最反对的就是套化写作和模式化写作!有一年我参加高考阅卷,短时间内阅到十几篇文章,都使用了几乎一模一样且极为矫情的开头:“读罢材料,掩卷长思……”别扯淡了,高考考场上你有功夫掩卷长思?而且一大群人一起掩卷?显然是同一个冲刺班的二货老师教出来的。这样的作文,不仅骗不到高分,说不定会有“立减10分”的效果!所以,如果有哪位考生和家长,高考前夕,不花钱报班就不踏实,我,别的班都可以报,唯独不要报作文!

  不报班,那么我们怎么复习?我先给大家一条总原则:“衣不如新,题不如故。”说白了就是老题比新题管用。让大家少做新题甚至不做新题(非做不可的除外,比如老师布置的,以及一模二模之类),是因为现在市面上的资料质量良莠不齐,不如让大家多关注做过的题目(注意,不仅仅是做错的),不仅仅是查漏补缺,其实也是节省时间、精力以及。

  基础题部分,利用新旧题型查漏补缺。发现漏洞及时补上就行了。对于一些易混淆的词语,用造句的方法强化应用能力要比死记硬背它的意义、用法、感彩什么的管用得多。病句辨析,牢记使用“区分主干和枝叶”的方法,其他都是多余的。这部分题目肯定会比较简单,不要花太多时间。

  先说文学类。包括文学类文本(现代文,大都是小说,有些地方也考散文)和古典诗歌。一切文学类文本阅读,不管题目如何变化,都是从四个基本问题衍生出来的,即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如何表达、效果怎样。我的是,把你高三以来所有考过的语文卷子拿来,不要去看那些题目,不要去管那些题目你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只看阅读文本本身,力求看懂。怎么才算是看懂?把这四大基本问题弄清楚。比如古典诗歌,答题技巧早让人研究透了,但考生就是很难拿分,为什么?因为根本读不懂诗里在说啥。事实上所有题目无非是在考你看没看懂而已,那就试着去看懂它:先弄懂“写了什么”(疏通每一句的字面意思),再看“表达了什么”(把握情感主旨),最后再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看看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写的那些东西来表达的(涉及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炼字、布局某篇等等)。

  再说非文学类。包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要求是“快而准”。要读多快?论述类和实用类都是现代文,1分钟500字是初中阶段的要求,高中只能更快不能更慢。读的过程中要随手标记关键语句和主要内容,快速读完之后立即看题,锁定信息检索区间,比较、分析、整合,获得答案。准,大家经过训练,掌握方法,细心一点,能做个不离十,关键是还得快。最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量明显加大,对速度的要求就更高了,在平时的训练最好能够计时完成。

  最后说说文言文。文言文的阅读材料以传记为主,偶有论说类,大抵也可以归入非文学类,但题型更丰富;而且比起现代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在语言文字上有障碍,读懂“写了什么”都比较费劲。文言文最忌讳的复习方法就是去背什么常见实词、虚词、句式的列表,因为这些列表都是脱离语境的存在。如果你的文言文阅读还比较薄弱,我的是,拿完整的文言语料(可以是教材里的文言课文,也可以是之前考试里的文言阅读材料),做逐句的翻译(如果是课文,不许看注释和笔记),每天一篇,练到高考,这是最后的强化语感的机会。至于全国卷中那道考查传统文化常识的题目,说实话,那个跟阅读没什么关系,当成一道基础知识题,把教材和此前的考试里出现过的梳理梳理查漏补缺就行了。

  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旧文问题在哪里。可以问老师,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身边的其他高人。知道了问题,动手修改一下,两相对比,就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儿了,就知道好一点的文章应该怎么写了。如果一直不了解自己的问题在哪儿,无论怎么写都不会有提高(那也比立减10分强)。

  一篇高考作文,什么最重要?有人说是观点,有人说是论据,有人说是文采,照我说都不是,是什么?是逻辑!

  其实很多同学不是没逻辑,特别是很多理科生,只是不知道写作文也要用逻辑来写。其实写一篇议论文和做一道数学证明题是一样的道理。明白了这一点,或许就能够破解“议论文=观点+例子+排比句”的错误观念。与其追求新鲜的观点、丰富的材料、华丽的语言,不如踏踏实实地理一理自己的逻辑。

  第一,千万不要押题,不要背“万能”材料,不要背范文。总而言之一句话,不要在考前用任何东西给自己。为什么?因为之后,你就无法再从题目本身出发去构思你的作文,只会想着我背的那些东西怎么才能和这个题目扯上关系,这样一来,套作在所难免,一旦套作,很难进入二类,甚至可能最末一档,这无异于。

  第二,前面的题务必抓紧做,给作文尽可能多留时间。我常常问学生,考试留多久写作文?短的有半小时的,多的也就1个小时,大部分是40分钟左右。我觉得如果你只留半小时,可不就只能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了吗?40分钟是底线小时或更长。留出时间来干什么?这就是下面要说的——

  第三,动笔之前无论如何列一个提纲。可以先把由题目想到的点都写在草稿纸上,看看哪些是一码事可以合并,哪些是层层深入的,哪些存在联系,哪些构成正反对比,在此基础上整合出一个提纲来(必要时淘汰一些不好安排的内容,用不着面面俱到)。提纲列出来,看一下逻辑顺不顺,如果一不小心列得没有逻辑,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还来得及。列提纲的过程也就是构思的过程,构思成熟、提纲成型才好下笔,这样就不至于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困境。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