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作文素材:2017年几篇必须关注的热点时评

作者:不详 来源: 爱写作网iixz.com 时间: 2018-02-21 阅读:

  据报道,近日,自称“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全网粉丝超百万、26岁的吴永宁在湖南长沙某大楼坠亡。警方通报称,其死亡原因系高空坠亡,排除他杀。

  吴永宁坠亡的消息,引发热议。不少人在、惋惜之余,对吴永宁挑战极限的给予热情肯定,认为他的努力让看到了中国人久违了的血性。这不难理解,毕竟,从今年2月10日开始发布第一条高楼极限运动视频,仅仅10个月光景,吴永宁就“收割”了百万粉丝。这其中,除了视频平台的幕后推动之外,也表明一般确实有着某种“英雄”的情结。

  现在已经很难搞清楚,在吴永宁“每天都在爬”、每次都在“玩儿命”的过程中,支撑他下去的动力究竟是什么?但有一点想必是一个重要因素,即经由网络直播,他精准地实现了与粉丝的互动,“大楼就在那里”,固然是一个吸引他去不断攀爬的因素,而粉丝的欢呼与打赏等则是最直接的驱动力量,让他停不下来。

  而正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吴永宁获得了巨大的满足与成就感,有掌声,也有的回馈,更有某种聚光灯下的“超人想象”。与这些荣光相比,现实生活中的亲情、爱情,或许只能被视为羁绊。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他的女友劝说得多了,就会被他屏蔽或者不被理睬。对于一个沉浸在“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语境中的人而言,任何正常都是难耐的平庸。

  事实上,吴永宁并非不知道自己行为的性。今年10月,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这项运动在国内是违法的,我去小区经常会被保安和物业,只能偷偷摸摸的,靠运气。被抓、进局子是常有的事儿,不过到目前为止,除了教育我们一顿也没什么特别严重的处分。”从这段话中,我们看不到对法律的,也看不到任何,倒是满满的自以为得意。

  这显然是有问题的。挑战极限的价值没有错,但问题在于,这个世界并非只是为了某些个体而存在的,任何个体的行为,哪怕是为了拓宽人空间、想象空间的努力,也应该遵循基本的准则和边界。遵守公共秩序是一个标准,守是另一个标准。也即,不仅要爱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也有责任和义务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影响其他人的生命安全。

  遗憾的是,这些基本常识,在网络直播的喧嚣中往往被轻易忽略,或者有选择性地被。人们只愿意看到一个高出同侪的“英雄”,一个寄托了众人潜在意志的“代言人”,为他欢呼、喝彩,顺带打个赏。至于更多的责任伦理、社会规范、公共秩序,甚至包括“英雄”的生命等等,均不在讨论者的谈资范围之内。

  如果说,吴永宁自己给挑战视频打上“不作死就不会死”字样,更多是希望引起关注的话;那么,后来潮涌而来的粉丝欢呼,恐怕带动了他“不作就死”的节奏。这种的鼓励,或许才是将吴永宁推向不归的强大力量,且无法停歇。

  我们都是庸常的人甲或人乙,但我们喜欢创造出个把“英雄”,用作我们乏味生活的点缀,稍稍满足一下未曾的“英雄梦”“极限情”。这实际是一种很悲哀的社会心理:常态生活中鲜有自立自为的努力,却往往把情绪寄托到别人身上。

  多少年来,我们总是讴歌英雄,礼赞死亡,鼓励人要有血性,但那都是对他者而言,反求诸己则立马变幻了腔调,喜欢弄点绿植、谈谈养生、中医是最爱、保养是。也因此,学者自沉,他们;诗人跳楼,他们礼赞;高空失手,又是一轮溢美的谀辞。

  人当然应该有些血性,也不妨多一些探索、挑战的,但前提是不要做无谓的,不要将自己置于公共秩序的自伤境地,更不要将自己不能、不愿去做的行为投射到他人身上。

  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吴永宁失手坠楼,对其家人和女友来说,是一件的悲剧,对社会来说,亟需加强对类似“极限运动”的管理与引导,既要鼓励敢于挑战的,也要强调人生安全与公共安全。勇于探索不是盲目玩命。

  斯人已逝,是非却并未随之而去。最近,一段吴永宁失手跌落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在这段视频上,清晰记录了吴永宁在生命尽头最后的尝试并最终跌落的画面,每一个看到这个视频的人,都不由得心头一颤。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将这样的视频发布到网络上,都是对死者及其家人极大的不尊重。

  这个视频,是吴永宁生前最后一次挑战高空建筑的视频,由他自己架在边上的手机拍摄的。他去世之后,手机到了他爸爸手里。某记者前往采访的时候,提出来要看一下他的手机,并当着其父的面对视频进行了翻拍,当时家人并未。随后,该记者就将视频发到了网上,引发质疑。

  吴永宁女朋友在微博上悲愤地表示,“今天突然看到这个视频,我哭死。吴咏(永)宁一家善良,你们说要看手机,他爸爸就给你们,没让你们发出来。考虑我们家人的感受吗?如果你们再不撤下来,等着我的死讯消息。让你们赚钱。让你们继续曝。”在的压力下,该撤下了视频,并进行了道歉。

  人们可以对吴永宁的行为表示不理解甚至,直至进行反思,但他的死无论如何都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他作为死者的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可以报道,可以评论,但不应该为发布所谓独家信息,在没有征得家人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发布视频,是缺乏操守的行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样的视频,对观看者来说,也极易引起心理不适。作为,无论通过什么手段获得类似视频,也应当慎重公开,以免对死者、对家属乃至社会造成。

  在眼球经济时代,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用来吸引眼球和流量。作为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某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比如,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底线不能破,公序良俗的底线不能破,与人的底线不能破,的职业操守不能破。为了争抢所谓的独家,而悍然底线的行为,是任何辩解都无法洗清的耻辱。

  从这件事上,从业人员更应该。无论是新还是传统,都应当有共同的底线意识。在人人都是自的时代,更需要克制追求独家轰动效应的冲动,慎重再慎重,考证再考证,消息报得早一点晚一点有什么要紧呢?受众早已信息过剩,反倒是有观点有态度有分析的见解和观点,才是真正无可替代的独家。

  日前,自称“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的吴永宁意外坠亡,引起了场上的争论。这位一度全网粉丝超百万的年轻人,不幸在湖南长沙华远国际中心坠落身亡。根据视频记录,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贴着墙面做了两次引体向上。而且,视频显示,“吴永宁有些体力不支,他的双脚贴在玻璃墙面勉强支撑着,想努力要往上爬。挣扎了大约20秒,最终坠落了”。

  面对网上一些类似“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的言论,想必有许多朋友都不会赞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高空挑战”的性极大,不会有谁会整天拿着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就像那些在悬崖峭壁上修建栈道的建筑工人,还有那些冒着生命在小煤矿下工作的人,如果不是现实所迫和“回报很大”,想必他们不会选择身处险境。

  据《长沙晚报》报道,吴永宁家境不好,父亲多年前已病逝,母亲患有症,自己不到20岁就外出打工了。为了能给母亲治病,吴永宁只能想办法赚更多钱。但对于一个没受过高等教育、缺乏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来说,又能有多少可以选择呢?

  “网红直播”兴起后,依赖“粉丝打赏”,不少直播平台赚了大钱,一些网红主播也实现了“暴富梦”。这些浮华暴富激起许多年轻人搏一把的。吴永宁发现自己“高空挑战”能得到粉丝打赏,受到“激励”后,就了这条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缺乏安全和情况下,“高空挑战”出意外事故是大概率事件。但为什么没有合理的和管理机制呢?

  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吴永宁的“高空挑战”算不算极限运动?蹦极、攀岩、跑酷之类的极限运动,已经为人熟知,尤其在国外,的确有些年轻人热衷这些运动,而且喜欢把自己的“成功视频”传到网上。然而,上述运动基本都是有必要的安全措施的。而且,“高空挑战”不同于攀岩,这根本不能算什么极限运动,而是行为。

  其次,虽然吴永宁坠亡是自主行为的事故,但相关直播平台监管的失职也是重要因素。试想,如果不是直播平台对吴永宁此前行为的“默许”,他还会走这条不归吗?正是因为直播平台和粉丝们对吴永宁形成了一个看似正向实则的“激励”,才让他意识不到已悄然临近。

  不少直播平台内容的鱼龙混杂,向来为人诟病。经过一次次的整顿,、一类的内容,已经很难出现在直播平台上了。但是,对“高空挑战”这类的行为,是不是也应该纳入“内容”呢?毕竟,很多观看视频直播的网友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缺乏的能力,如果受到不正确的“”,后果不堪设想。

  据了解,目前,当地部门已了解吴永宁家中的情况,将会对其家中进行相应帮扶。这或许是不幸发生后唯一给人慰藉的消息了。然而,逝去的年轻生命不能复生,这给亲友造成的恐怕终生难以痊愈。在慨叹悲剧的同时,仍有必要继续对事故和背后问题进行反思。

  近日,有报道,尽管“网络直播月入百万元”已被是个例,但仍有不少人希望通过网络直播一夜成名,其中不乏未成年人。记者调查发现,总体来看,一些知名直播平台有相对严格的认证审核程序,未满18周岁的申请者无法进行直播。不过,仍有不少直播平台的认证门槛较低,没有对年龄进行特别,直播间里也不乏低俗内容。

  “没对年龄进行特别”,这只是众多网络直播乱象中的一个问题。此前,诸如直播内容低俗、涉黄等新闻时常见诸报端,更有甚者,在从事医疗活动时进行直播,引发社会热议。这些直播乱象,恐怕不能以“好玩”、平台方疏于管理之类的言论来。

  最近,国内诸多对自称国内极限高空挑战第一人的网络直播博主“极限-咏宁”坠亡一事进行了报道和评论。抛开“极限运动”这一关键词,人们依旧可以发现在这一事件背后,有着网络直播的身影。

  可以说,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网络直播,是一方蓝海。在这个领域,平台方运作好,便可获得巨大收益;而主播们想方设法吸引关注,也多有收入方面的考量。吴永宁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放弃”了安全;而一些不谙的未成年人,也想通过网络直播收获自己的第一桶金。

  个体的价值选择是的,社会无法也不应和。但是,社会依然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尽可能地让整个网络直播事业向合理、与健康的方向发展。比如说未成年人进行直播,相关直播平台对此有过努力。早在2016年,多家从事网络表演的主要企业负责人,曾共同发布《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承诺不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提供主播注册通道。

  但实际上,未成年人注册成为主播的效果并不佳。报道中,就有网络直播经纪人梳理了诸多绕过实名制认证的环节。比如,使用非本人证件,认证刷脸时找身份证持有者本人就可以通过了。

  这足以说明,净化直播平台,仅靠市场调节和行业约束是不够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对现有的直播平台进行排查登记,直播平台实名注册流程的严格实施,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

  昨天,《》一篇题为“互联网上‘奇葩’险种频现,商家卖‘鹿晗恋爱险’”的报道:不久前,明星鹿晗和关晓彤公布了恋爱消息,粉丝沸腾。网上马上有商家开始销售“鹿晗恋爱险”,每单保费11.11元,承诺如鹿晗关晓彤一年后仍保持恋爱关系,商家便支付双倍金额,不少粉丝竟然投保。

  《》文章用了奇葩险种来表述非常贴切。不过,从金融角度分析,什么叫做有毒金融产品与有毒金融创新,这就是有毒与无聊的金融创新。

  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以及未来的区块链金融是金融业发展趋势。但不可否认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本身没有什么奇怪的,新技术可用于促进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样,新科技也会被不良利用来经济健康发展甚至违法犯罪。

  网络金融引发的这轮金融创新虽然在全球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但是在中国对网络金融创新却引发了较大争议。焦点在于一些金融创新严重支持实体经济的目的。经济决定金融,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金融。而一些脱离经济基础的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结果是恶意炒作金融现象与概念,跟风追星利用金融手段炒作概念,最后是酿造较大金融风险。这种所谓的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对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只能助长社会经济金融滑向社会风气,恶化金融秩序,酿造金融风险,给恶意炒作金融概念以示范效应的结局。这样的金融创新就是有毒的金融创新。

  更加重要的是,有些完全是穿着金融创新马甲、打着金融创新的假创新,甚至其本质是一种隐蔽的赌博行为。比如,鹿晗和关晓彤的分手险种,就明显具有赌博性质。还有许多奇葩的险种:违章贴条险、熊孩子惹祸险、扶老人被讹险、忘穿秋裤险、美厨娘关爱险、肠胃险、痘痘险……险种之多之奇,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大多数奇葩的互联网保险费用并不高,便宜的仅需1元,“毛毛雨”随手投;多的百十元,花得也不心疼。此外,很多险种提供定制化“套餐”,微信、支付宝就可以转账。于是,“我的保险我做主”,个性化、去中介化,使其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热捧。有数据显示,互联网保险70%以上使用者为“80后”到“90后”的年轻人。

  其实,互联网奇葩保险正是借助于互联网这个平台才给其提供了最佳机会。虽然保费不高,年轻人甚至以玩耍娱乐的心情投保。但必须清楚的是,互联网经济平台的一个特点是规模经济本质,依靠大的粉丝与流量把业务做大的,以量取胜是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制胜法宝。一句话,互联网保险平台赚得并不少。

  最担心的是,除了演变成赌博工具以外,一些险种已经涉嫌诈骗和非法集资嫌疑。一些险种并非保险机构开发、销售,保单毫无法律效力。所谓保单,不过是商家自行印制的一张纸,若该险种大卖后商家卷款跑,哪里还有礼金可追?对这类野鸡保险公司,监管部门应该立即介入,严肃查处!

  不可否认,随着互联别是移动互联网等网络新经济的发展,伴随而来的网络金融方式、手段、产品、渠道与创新会层出不穷。除了必须加强监管,还要加强投资者的教育与培训,增强投资者的抵抗力与鉴别力,这也是完全与必要的当务之急。

  一家名为上海悠唐网络科技公司的骗子机构利用互联网非法集资高达39亿元,投资者向其投资的几十万、上百万元资金变成了一钱不值的“游戏币”,多次未能得到合理解决。最新消息称,这家机构的办公地址已经人去楼空,数十万投资者则很有可能血本无归。

  同已经发生的很多互联网集资比较,这个最新的故事并不新鲜——骗子开出高额的投资回报引得投资者心动,其发行的一种名叫“捷卡”的有价证券被肆意炒作,10元一张的卡最高被炒到了30元。而当败露、骗子卷款隐遁的时候,照例留下了大量被套投资者,他们哀伤、,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寄希望于加强市场监管、早日抓住骗子。

  确实有疏于监管的问题。上海悠唐建立至今大概有3年的历史,可以说它一开始就没安好心。它以时髦的网络科技为名,地设计了一个。如果对这种集资形式多加关注,在它萌芽之时就加以干预,本可以避免更多的投资者上当。

  但是,把责任完全推给监管者,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自从互联网经济出现以后,此类利用互联网精心设计集资的时有所见,为什么仍有人地往里钻?一个很关键的原因便是这些投资者自身未树立风险意识,以一种赌博心态参与其中。

  以上海悠唐这起来说,它非法发行的捷卡,只要投资1万元,每月就能获利800元,一年就能获利9600元,年化收益率高达96%。正是这个高额回报吸引了那么多的投资者。问题在于,在目前经济增速下降、各种投资利润率走低的大背景下,一个互联网机构凭什么能给投资者这么高的回报?上海悠唐在集资时尽管吹得天花乱坠,却并没有什么可靠的项目投资,因此几乎用不着对它精心研究,一看就是。

  既然如此,为什么仍有那么多人奋不顾身地钻入?说这些投资者过于,了应有的投资常识和风险意识,还只是表面;更为不堪的是,不排除一些投资者明知其中有风险,却以为可以将风险给后来者,自己则坐收渔利。说穿了,这种行为其实已经构成了与骗子机构的合谋,只不过目前被套住的人接过了最后一棒,而在他们之前已经离场的人没准儿还庆幸自己赌对了,他们非但对骗子机构恨不起来,说不定还在暗中感谢骗子给他们开拓了赚大钱的一个机会呢。

  中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交易双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交易,从而提高市场效率。但是,市场是复杂的,如果交易一方行骗,另一方缺乏的头脑,就很容易上当。力量进行市场监管,一般只能在制度层面监管。要求其盯住每一个机构一切行骗,等于要求监管机构扩大到与市场交易者同样的规模,不仅不现实,而且会产生难以承受的社会成本。

  投资者置身市场,必须树立防范意识,别以为只要加强了监管就万无一失。目前各地泛滥的互联网集资诈骗活动,证明很多投资者还很不成熟,对市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监管确有必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投资者要有投资常识,更不能以侥幸心理、赌博心理来参与投资,否则,投资者只会不断地在类似上海悠唐这样的骗子机构设计的中栽跟斗。

  不久前,山东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官网发布消息,莱阳第二实验中学有位李某某,“6岁设计程序,8岁研发云计算平台,14岁签约麻省理工大学……”。

  细究这些信息就会发现问题,比如其中提到的“麻省理工大学”,其实根本没这个学校,只有麻省理工学院,而其他的“天才故事”也,经不起推敲。但在质疑之后,教体局宣传处依然声称,李某某被录取是真的,他们看到了签约照片……几经周折之后,昨晚,莱阳市教体局承认该信息“核实不严”,并称“将处理相关责任人”。

  既然是虚假宣传,想必随着调查的持续深入,最后会明确追责对象。值得注意的是,涉事部门最早面对质疑时,态度跟现在可不一样。当时,莱阳市教育体育局曾表示“录取信息没错”,还“展示了更多书面”。直到与事件相关的几所大学陆续“”,“纸包不住火”了,莱阳市教体局才发布“调查结果”。

  恐怕,对所谓“天才学生”的盲目追捧是重要因素。家长和老师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是可以被理解的,但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人,也是一个客观事实。不过,人们总是对“天才学生”的出现抱有幻想。加上过去一些对“名校神童”一类人的和炒作,让一些人抱有侥幸心理,总希望能培养出一个“新星”。

  另一方面,某些学校和一些基层的教育部门,渴望通过学生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业绩”。证明方式之一,就是学生的升学率尤其是名校升学率,而极端化的表现,则是“制造”几个“天才学生”,编织让惊叹的“教育”。

  虽然我们还不清楚学生家长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但如果没有他们的“默许”乃至“助推”,李某某很难有如此的“天才履历”。毕竟,很多“”来自家长和学校的合力,或许他们考虑过这样的风险,但是,“”带来的“”和“回报”更有力。

  在传媒不发达的时代,这些“业绩”和“”通过周围人的口头,“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人们可能也就搞不清是事实还是谎言了。但是,在网络和新时代,这样颇具噱头的新闻很容易成为的聚焦点,因此,也更容易受到的监督,不会放弃对的追问——因此,这类“教育”会越来越少,即使出现了,也很快会大白。

  这类事件,说到底,还是教育的导向问题。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揠苗助长。孩子的潜力当然是无限的,但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虚假宣传和过度拔高,只会毁了孩子的前途。

  近日,据多家报道,成都市文翁实验中学启动“在参与中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的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家长“一学年至少读一本家庭教育类书籍,制订一份家规家训,至少交一本家长课堂笔记,至少参与一次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至少有一次有效的亲子交流”。完成必修课后,家长可以领到一张“家长合格证书”。

  时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早已是全社会的共识。何况,该校所推行的措施也建立在对自身情况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之上,绝非空中楼阁。据报道,该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全校1000多名学生家长,60%为外来务工人员,40%为当地失地农民,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3%,高中以上学历不到10%。因此,引导家长参与教育过程,避免因家庭教育缺失阻碍学生成长,这所中学的做法值得肯定。

  目前,为了获取“合格证书”,部分家长的积极性已经得到了充分调动,可谓喜人。既然如此,让家长“持证上岗”是否该被推而广之,成为普适性的举措?

  其一,家长手中的“合格证”含金量几何,需要由科学方法来评判。成都市文翁实验中学对家长所提出的要求并不算高。读一本书、制订一份家规、进行一次亲子交流,是富有实效性和可行性的家庭教育方法。不过,这些举动能否切实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这需要该校的课题研究加以理论支撑。既然该校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那么校方又该如何他们的培训质量,不让培训沦为走过场式的形式主义,就值得深思。

  其二,“持证上岗”会不会为家长带来额外压力?据校方介绍,崭育模式的目的“不是想给家长压力,而是给家庭教育一个规范的轨道”。为了适应不同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素养的差异性,挖掘家长提升潜力,学校在“合格家长”的基础上提出了“合格家长”“优秀家长”“卓越家长”的“五个一”指标,鼓励家长梯级成长,每学年为不同等级的家长颁发证书。既然有等级之差,也就意味着家长不得不在潜移默化之中应对竞争的压力。若在各大学校推广“持证上岗”,是否会造成家长、家庭之间的新一轮攀比,进而演化为“拼爹”?

  我们更应该追问的是教育和学习的本质。近年来,各类畸形的教育竞争现象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比如,数不胜数的补习班、班耗费家长大量资金和精力,还把家庭教育抬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一时间,家长、老师、社会无不陷入教育焦虑中,唯恐孩子在起跑线上落后半步。

  我不否认成都市文翁实验中学独具创造性的措施。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道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作为先行者,“持证上岗”的得失值得借鉴。能让广大家长更为积极地与学校合作,给予孩子更为平坦、顺畅的成长之,善莫大焉。因此,更应关注该校课题研究的后续进展,观察该举措为学生成绩和成长带来的影响。

  在大城市有过租房经验的人都深知租房痛苦,房租贵、房源紧张,一不留神碰到黑中介,高额押金也会泡汤。租房里边的坑,数都不数清。吃亏上当多次之后,人们往往会选择大品牌,以为大品牌会更靠谱。但自如房屋甲醛超标打破了人们的幻想。

  据报道,租房品牌自如多个出租房甲醛超标,疑似导致租客患病。有自如管家称,一些房屋刚装修完就挂在自如平台上出租,没时间进行有效的通风处理。

  自如是链家旗下高端租房品牌。房东将房屋交给自如后,自如负责统一装修和配置,然后对外出租,并提供保洁等服务,因而价格在同等条件下要更贵一些,租客主要图的是省心。摸准了大城市租房的痛点,乘着“消费升级”的东风,自如这个品牌这几年成长地很快。

  简介称,自如的名称来源于对“自如”一词的向往,“希望人们在生活居住中能体会到无拘无束、自在的状态,而不被各种琐事困扰。”他们给租客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自如客。

  一切看起来很好,但也只是看起来很好。甲醛超标事件为链家的商业布局亮起了灯。现在看来,大品牌也不能与放心划等号。自如客不能像广告词中那么自如,他们首先不得不关心房子会不会自己的身体。

  安全是所有行业的红线,也是所有商业模式不能触碰的高压线。不止一家知名的网红餐饮店,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来去如风”。房子的安全性就更容不得懈怠。

  自如房屋是由品牌方统一装修、统一出租、统一管理,本应该有利于消除安全隐患。所以当它出现问题,自如品牌方就更难以责任。记者调查发现,疑似甲醛超标的自如出租房,均存在新装修的情况,而且装修时间和通风时间都不长。

  房子装修中的甲醛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人尽皆知,并没有认知成本。甲醛总是难以杜绝,但总的来说,装修材料越好,甲醛含量越低。因此自如在装修房子的时候有没有为了控制成本使用劣质材料,便成了疑问。

  装修完之后去除甲醛的办法很多,最常用的还是开窗通风。开窗通风看起来没什么成本,但对于房屋中介来说,时间就是,空置就是成本。有的家庭会把刚装的房子晾大半年,中介显然不可能放这么久。据了解,自如一旦和房屋业主签约收房,即要开始给业主按月打款。空置散味时间越长,也就意味着自如损失会越大。也因此,就如报道所说,有的房子刚装一两个星期就对外出租,这显然是拿租客健康不当回事。

  不管是在装修过程中控制材料使用,还是在装修过后进行污染治理,房屋中介最终都只能把安全无忧的房子提供给租客。这里有一句忠告: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如果将来每一个自如客都不得不随身携带甲醛检测仪,也就没什么人愿意当自如客了。

  今年11月份,链家获得了某评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年度影响力”。践行社会责任,眼里就不能只看到短期的利益,不能让用户以身试“毒”。

欢迎访问爱写作网iixz.com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