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亲子关系的四扇门
你和孩子之间的语言交流,还多吗?
知乎上,一位爸爸发帖求助:女儿很反感我,不愿跟我沟通,咋办?
原来,这位爸爸的女儿读初二,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烦他,几乎到了讨厌的程度,在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父女俩几乎零沟通。
尤其是一提到学习,孩子就发火。
爸爸觉得,他算是一个三观正的好父亲,从小就接送她上下学,假期还会带孩子去国外旅行。
孩子的行为,让爸爸特别苦恼,不知道怎么办。
可怜天下父母心。
曾经的小宝贝、小心肝,变成同住屋檐的陌路人,一边是内心的失落,一边是对孩子心理问题的担忧。
评论区,一位网友@依然对这位爸爸的问题,给出了犀利的答案:
“上下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他们可以和同学说话聊天、逛书店,而父母的到来,无疑剥夺了他们的这个机会。
见到孩子就问学习,那孩子放学和在学校便没有区别,很多时候,面对父母的提问,甚至比老师的问题都难回答。”
不禁想起,之前,叶一茜也在微博上吐槽,和女儿森碟聊天,“每一句都是ending”。
叶一茜本想了解孩子看完电影之后的感想,没想到,是这样的:
真的是要多尴尬,有多尴尬;要多无语,有多无语。
仿佛一片热忱,撞了一座冰山上。
网友们表示,叶一茜和森碟的聊天模式,像极了他们和父母。
著名主持人、亲子教育专家王小骞曾总结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内心都要经历4扇关键之门:感受之门、事件之门、成绩之门、打招呼之门。
同样的,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四扇大门。
当父母成功推开这4扇门时,就拥有了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基础。
第一扇门:倾听之门
当你的孩子,3岁时,哭着对你说:“妈妈,不要去上班”,你会怎么回答他?
“妈妈得去上班,陪不了你。”
“你乖,跟奶奶在家,妈妈下班就回来。”
“你这孩子,跟你说了多少遍,妈妈赚了钱,才能给你买吃的。”
可是,无论你怎么苦口婆心、晓之以情,孩子依然“油盐不进”,每天都要上演一场“生死离别”。
这是美国效能训练中国区导师安心的一位学员的案例,其实,也发生在许多父母身上。
当孩子还不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哭就是他们的语言。
如果父母听不懂孩子“哭”背后的语言,长久下去,就会失去了表达的欲望,将所有的一切,都留在自己心里。
后来,这位妈妈通过导师的指导,学会倾听和引导女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渐渐地,女儿开始接受“妈妈上班”的事实,也相信“妈妈会准时回家”,便不再哭闹。
倾听,就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第一道屏障。
父母不会听,孩子自然不会说。
善于沟通的父母,首先要做孩子语言的“翻译官”。
听孩子说话的诀窍在于,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听、让孩子体会到你理解他、让孩子意识到事情还有解决的办法。
比如:当孩子被一个玩具弄哭时,善于倾听的父母会这样做:
“宝贝,没有把玩具弄好,你很伤心,是不是”。
孩子哭声背后的感受,得到了父母准确的反馈,情绪便会慢慢平静下来。
之后,父母再引导孩子,找到玩具没有弄好的原因,事情就简单得多了。
第二扇门:关心之门
知乎上,一位妈妈讲述:
“最享受的时光,是儿子放学后,拉着她滔滔不绝地分享,在学校里发生的一切。
某某同学上课讲话被罚站;谁谁今天没来上学;体育课上,老师让他们跑步,累成狗……”
妈妈表示,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她心里似乎总有一个很难填满的洞。
有了儿子后,她才渐渐明白。
小时候,家里开了个杂货店。
父母总是忙着进货理货、招呼客人,她告诉妈妈小花拿了她的橡皮擦,小强抢了扯了她的头发,老师今天没布置作业……换来的,总是妈妈的一句:
“我忙得晕头转向,不要拿你那些小破事来烦我。”
父母与子女之间,最伤人的莫过于此。
孩子的世界很小,父母眼里“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就已经是他们的整个世界。
当孩子向父母敞开他内心世界的大门时,聪明的父母懂得找到进门的路;糊涂的父母,却无形中,一次次让孩子听到“砰”的关声门。
反观身边那些亲子关系和谐的父母子女,父母从来不把孩子的事当成小事,但凡孩子提出的问题、说出的话,父母总会给予极大的好奇与关心,当成“大事”给予孩子回应,与孩子讨论。
孩子不断长大,父母慢慢变老。
孩子的世界越来越大,父母的世界越来越小,千万别让自己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只剩下成绩。
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连结,除了成绩之外,还有很多事可以沟通。
从学校趣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都可以真正参与到孩子的人生中。
把孩子的“小事”当成“大事”,才能真正架起亲子关系的桥梁。
第三扇门:夸赞之门
王小骞在她的新书《妈妈知道怎么办》中,曾提到过一个亲戚:
每次孩子考试回家,总是先问成绩,如果考到高分,便会问孩子:丢的几分,是怎么回事。
如果考到了低分,更是少不了一顿责骂,为什么考得这么低。
不难想象,孩子该是怎样的窘迫与无助。
好不容易拿到的高分,得不到半句夸赞;
而当成绩不尽如人意,最难过、最需要安慰和鼓励时,最信任、最依赖的父母,却给予了他360度全方位的暴击。
作家苏岑说过:“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能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这便是为什么,一提到成绩,孩子就发火,一聊天,孩子就闭嘴的原因。
他说了,你听不懂;他说了,你听不见。
当所有的沟通,变得沟而不通时,情绪便压在心里。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55387定律人际沟通定”来说,此时,父母与子女之间,已经失去了有效沟通的意义。
通常情况下,想要达成有效沟通,需要55%的态度+38%的语气+7%的内容。
也就是说,态度和语气,决定了能否成功的沟通。
可想而知:
当孩子渴望感受得到接纳时,父母给予的是阻断;
当孩子给予全部的信任时,父母却给了冷漠、否定的反馈;
当孩子沮丧恐惧时,渴望得到安慰、鼓励,父母的言语却尽是责备与不满,看见孩子的优点。
与孩子沟通的大门,就这样,被父母亲手关上了。
良好的沟通,一定是建立在情绪稳定、心态平和的基础上。
当父母用正向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从中找到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评价,沟通就有了和谐的基础,效果自然也加倍的。
只有父母善于鼓励和表扬,孩子才愿意袒露心声。
第四扇门:孩子的心门
律政剧《黑色灯塔》中,作为法官的父亲杨柏青,平常工作特别忙,每次答应儿子的事,总是因为工作食言。
久而久之,儿子在和爸爸之间,竖起了一道厚厚的墙,阻隔了爸爸的语言与示好。
有一天,儿子生日,爸爸带着愧疚,提前了很久,和儿子约好,要好好给他过生日。
结果,那天又因为工作,耽误了。
等他回到家时,已经接近12点。
爸爸带着内疚,兴致冲冲地去厨房做好菜,把晚饭变成宵夜。
儿子躲在房间不出来,是妈妈做了好久思想工作,儿子才出来。
然而,坐到餐桌上,儿子一言不发,狼吞虎咽地吃着爸爸做的菜,只说了一句:已经过了十二点,今天不是我的生日,又掉头回房了。
其实,每个孩子的“心门”,从来都不是突然关闭的,也不会因为某件事,而将父母关在“心门”之外。
每次的无话不说,遭遇的都是沟而不通、视而不见、否定打击。
渐渐地,最亲的人,变得越来越陌生。
幸运的是,电视剧中的杨柏青懂得向同事求助,在同事的帮助下,他把儿子带到法院,去亲身体验父亲工作的环境。
从小到大一直渴望接近父亲的儿子,在看过工作时的父亲后,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
回到家后,儿子打开心门,与父亲和解。
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如杨柏青那般幸运,重新获得走进孩子内心的机会。
不是孩子不愿与父母交流,而是父母关上了孩子敞开的“心门”。
想要打开孩子的“心门”,其实很简单。
需要我们懂得“感受”孩子,他的哭闹、脾气,不会毫无由来,给予孩子发泄的时间。
先解决情绪,再去解决问题。
需要我们善于“看见”孩子,孩子只是身体小,心却是完整的,父母的世界里,生计忙碌是大事,孩子的世界里,拉扯疯闹也是大事。
先蹲下身体,再去做出判断。
更需要我们懂得给予孩子“阳光”,一个人的成长,总是喜忧参半的。
在喜中成就,在忧中成长,方能成就完整的人生。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当你需要咨询时,你去找谁呢?
不是去找一五一十告诉你该怎么做的人,你会去找一个聆听者,那个你认识最善良、最宽容,最不想控制你的人。”
于孩子,父母就应该是这样的人。
良好的沟通关系,就是亲子关系的基础。
父母要耳朵听得见孩子,眼睛看得见孩子,喜也好,忧也罢,都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都值得鼓励和赞美。
因为,孩子需要的,始终是:
父母的爱与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