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在心中的那棵大槐树
【五师岁月】王贵毅|屹立在心中的那棵大槐树
原创:22班王贵毅五师青年3天前
大槐树下一分手,
眨眼已逾四十秋。
韶光早随风雨去,
物是人非心悠悠。
旧梦依稀难寻觅,
缕缕情思逐水流。
这段话,是我看了五师视频之后,信笔胡诌的。虽属涂鸦之作,却出乎于内心。
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人群
我们是一九七六年入学的。这届学生,来自西八县,有的扛过石头修过地;有的干过矿工、民工;还有的当过兵。经历不同,思想复杂,有的人已混成“社会油子”,这无疑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那时候,每到冬天下了课,教室外石阶上站满男女生。特别是男生,头戴棉帽、皮帽,脚蹬棉鞋、大头皮鞋,身穿棉衣棉裤外加皮大衣。每人嘴里刁一支香烟或喇叭筒,言谈粗俗,举止粗鲁。怎么看都不像文质彬彬的学生。
二、艰苦环境磨练人的意志
当年的五师,教室宿舍一色砖木结构瓦房。只有教师集体办公处,和学生餐厅(也是大礼堂)含有少许现代元素。
五寨的冬天冷得很,气温常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特别是下雪后,刺骨的寒风吹在脸上,有如针刺刀割般疼痛。偌大的教室,只靠一个小铁炉取暖。炉子附近几个同学还能享受一份温暖,离炉子较远的同学,水笔冻上冰凌,只能用“油笔”作笔记。
坐上十多分钟双脚就冻麻了,讲课老师也冻得手捏不住粉笔,脚失去知觉。每到这时,老师们就让同学们搓搓手、跺跺脚。往往一节课要做二三次跺脚、搓手操。
还别说,这一搓一跺还挺管用,脚手也灵便了许多,身上也热乎了许多。我认为这一方面,是肢体运动产生的热量。另一方面是恩师的爱,传递到我们心中产生的热效应。
教室是冷库,宿舍是冰窖。我们班男生宿舍没有火炕,只有一砖垒的火墙,怎也烧不热。睡觉时先和衣而卧,皮大衣搭在被子上,待一会暖和了以后,再一层层脱衣服。
起床铃响起的时候,是大家最愁、最难受的时候。穿衣服等同于上刑,裤管袖筒胜过冰窟窿,腿和胳膊伸进去冷彻骨髓,浑身直打寒颤。
有一位同学晚上睡时洗了头,第二天早上起来,感觉头上好像戴了“铁箍”一般,用手一摸,才知头发冻成冰壳。几个同学用筷子敲打,发出梆梆的响声。
教室冷,宿舍凉,餐厅恰似溜冰场。能容纳好几百人的大餐厅兼礼堂,几乎见不到取暖设施。冬天地上结成厚厚的冰层,由于地面湿滑,人倒饭洒的情况时有发生。饭打进碗里,一会就变冷了……
艰苦环境影响身体健康,但也能磨练人的意志。只要敢于吃苦,善于吃苦,才能享受到苦尽甜来的乐趣与幸福。
三、五师的脊梁,学生人生的楷模
我们这届学生,都是初、高中毕业后,又经几年劳动及其它社会活动锻炼,才选拔上学的。年龄偏大,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形成各自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像刚走出校门的学生那么单纯。
再者大多数同学,从小学入学就赶上文化革命,没有系统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只是背了几篇毛主席语录,记住了几个口诀公式,如“尖形粮堆这样估,体积等于两数除,高的立方乘一百,三十六来作分母”,“上间隔,下一千,密位距离分两边,要求哪一边,对面相乘除另边”等,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有的同学虽高中、初中毕业,所掌握的知识只达小学水平。这无疑给老师的教学带来新的挑战,真难为老师们了,一节课三套方案,三管齐下,多法并举,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老师们付出多少心血与汗水。
有几位老师,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对我后来教学方式、风格的形成,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他(她)们的敬业精神,为我树立了楷模与标杆。
数学老师张金莲,犀利的目光透过镜片,能把每个同学的心看穿。她的目光里既有母亲的柔情,又有父亲的严厉;讲解深入浅出,条理分明;枯燥的数学课,讲得妙趣横生,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记得某堂课,张老师让一位同学上黑板演题。可能是太紧张了,最后一步出现错误。张老师看了之后,笑了笑说:“搬家丢下老婆——大意了”,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一句笑话,胜过千百句疾言厉色的训斥。
物理老师王彦炯,讲话干脆利落,从不拖泥带水;知识交待得很清楚。听他的课,犹如欣赏一阕节奏明快的乐曲。
历史老师李述同,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典籍,讲课从不看课本与讲义,一开讲就滔滔不绝,历史典故、奇闻轶事,张口就来。听李老师讲课,如听一段久远的故事,百听不厌。
农常老师王立德,温文尔雅,典型的知识分子,为人十分谦和。他的农常课(农业常识),同学们都不重视。初开始,他讲他的课,大家在下面各干各的事。不一会,大家就被他精彩的讲解、逼真形象的动作吸引,统统放下其它书本、作业,专心听讲。听王老师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金幼芳老师的集体讲座,把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通俗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渊博的知识折服师生;场场讲座都人员爆满,动听的演讲,常被雷鸣般的掌声打断。
庞永贵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庞老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三位恩师之一(小学的梁老师、初中的张老师)。在他身上既有农家子弟的敦厚、质朴的品格,又有知识分子的干练、睿智的特质;既有年轻人积极向上的朝气,又有中年人的成熟、稳重。在我看来,他既是传道授业的恩师,又是推心置腹的挚友。
庞老师的语文课,导读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讲解细致入微,脉络分明;剖析深刻透彻,切中要害;深厚的文学功底令人赞叹,高超的课堂艺术深深吸引着我们。
我对语文有天生的嗜好,经庞老师的耳提面命,倾心相授,写作能力突飞猛进,学校广播室经常播出我的文章,学校诗歌竞赛也有我的作品入选。别人每周一篇作文,我几乎每天写一篇文章。
我和好友崔创生同学,经常互相评判文章。我对他的文章大刀阔斧地砍,他对我的文章毫不留情地删。俩人常因意见分歧,争得面红耳赤。往往一篇文章要反复修改多次,直到双方认可为止。
庞老师不仅语文教得好,班主任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没多久,我们班就成为全校的先进典型。
庞老师把起草先进材料的艰巨任务交给我,为了避免干扰,让我到他宿舍写作。让我翻看他上大学时的笔记,以及其他图书。我一鼓作气写下一篇四五千字的文章,庞老师看了以后,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让我重写。就这样反反复复,修改了好几次才完成。
这次拉锯式写作实践,对提高写作能力大有裨益。从中我认识到写作的不易,字字句句都需反复推敲。新闻报道必须力求真实,要经得起社会的检验。
有老师的悉心教授,同学的相互激励,我的写作能力迅速提高,对未来充满自信与希望。
四十年前的老照片。前排中为作者,右为张有成,后排右为崔创生。
四、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两年五师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学习文化课外,还经常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大辐车梁、二道河,洒过辛勤的汗水;校办工厂电镀车间,见证过知识转化价值的化学反应。
运动会上,你追我赶难分伯仲;联欢会上,雅俗共赏精彩纷呈;朗诵会,旧词新诗皆展示;篮球赛,宿将新兵齐上阵。
总之,校园文化气息浓郁,师生每一天都过得很愉快,很充实。
五、命运的拐点,曲折的人生轨迹
我们这一代人,生不逢时。福没多享,罪没少受。经历过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吃过糠菜,干过苦力。上学正赶上特殊时期,所学知识连贯性、系统性不强,所掌握知识更是少得可怜。
我们这一届学生,时运不济。好不容易逮着个上学机会,又赶上个“社来社去”。曾有一段时间,校园再也听不见往日的欢声笑语,气氛十分沉闷。人人心中一片迷茫,真有被社会遗弃的感觉……
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我们感到绝望之际,一条好消息不期而至。忻县地区将在全区范围内举行招收教师考试,成绩合格者直接转正。这一消息无异于久旱的一场甘霖,黑暗中的一道闪电,为我们带来希望。大家立即展开紧张的复习备考,作最后一搏……
考试结果公布后,我们这一届仅有几十名同学被录用。当录取通知拿到手中的那一刻,我不禁热泪盈眶,两年功苦终未白费,多年夙愿终于实现。
之后,地区扩大招考指标,按分数分配了部分同学。过了几年,又招了很多同学返校学习以后,走上工作岗位……
期间有的同学当过代课教师,有的同学打过工,做过生意。虽然还有少数同学未扭转“社来社去”的宿命,却在人生舞台上挥洒出别样的风采。
我们这一届同学,人生轨迹弯弯曲曲,坎坎坷坷。
六、屹立在心中的那棵大槐树
四十年沧桑巨变,母校面貌焕然一新。昔日低矮的瓦房,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大厦,和一系列高标准的配套教学设施。昔日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片泥泞的大操场,摇身一变,变成符合国家环保标准、高标配的现代化操场。
只有那棵大槐树,依然挺立在原地。虽饱经严寒酷暑侵凌,仍枝繁叶茂,焕发出勃勃生机。硕大的树冠像一顶巨型伞盖,庇佑一代又一代五师人。
啊!大槐树,多少次,我与好友在您的绿荫下读书、交谈,憧憬美好的未来。多少次,我梦里依偎在您的怀抱,就像孩子见到阔别多年的母亲。
啊!大槐树,五师的魂。五师人的精神家园,您深深扎根在晋西北的沃土里,屹立在世代五师人的心中。
( 爱写作网iixz.com王贵毅原创美文,转载请注明)